《语文新课程标准》提出:“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,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,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,应该注重熏陶感染,潜移默化,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。”《中小学德育大纲》也指出: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,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。”语文学科具备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,在语文教学过程中,老师重视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,也要注意德育的渗透。
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阶段的高中学生,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,带来负能量的影响。因此,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显得及其重要。语文教学中,适当渗透德育,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,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;在提升学生文化审美以及思想内涵的同时,引导学生客观、理性地分析事物,并正确地做出处理,正确进行是非判断以及价值取舍。
不少语文教材本身就具备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,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。如《纪念刘和珍君》的教学中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”等句去领会“刘和珍们”那种崇高的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;《苏武传》的教学中,教师可以因材施教,教育学生做一个像苏武那样“常愿肝脑涂地”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有民族气节的人;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的豪情壮志,并从其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,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......在讲授这些课文时,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材,挖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因素,亦可适当穿插一些英雄故事,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来配合课文的学习。这些课文的教学中,语文教师发挥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,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,让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、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,思想品德也得到熏陶,还可以鼓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,并以此为动力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努力。
当然,在教学中,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体现出的思想内容来确定思想教育目标。上文所举课例大多属于爱国主义教育教材,而《陈情表》、《项脊轩志》的教学中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“乌鸟私情”,感恩亲情;《游褒禅山记》、《张衡传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“深思慎取”、“妙尽璇玑”,学习科学精神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缘文释道,才能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知识的基础上,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,自然地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,否则,就可能改变语文课的性质,让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语文教学。
此外,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,开展丰富多彩课外语文活动。如结合我国特有的各种节日,举行对应主题的演讲比赛、诗歌朗诵比赛、辩论赛、书法比赛等。在形式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中,学生既学习掌握演讲、朗诵、辩论等语言交际技巧,同时,切身感受到祖国语言及灿烂文化的无穷魅力,在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。
总之,高中学生正处于学习、成长的关键时期,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,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,对学生进行学习启发,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思考和思想感悟中,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。语文教师在知识讲解和课程教学中,将正确、先进的社会价值观传达给学生,做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。语文教师要因材施教,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,课内课外有机结合,巧妙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,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,从而培养有成长力和学习力的新时代高中生。